图1:2025年9月28日毕业典礼。左侧开始依次为:GW25毕业生郑乐婷的爱人;GW25毕业生郑乐婷(Shirley);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院长:张建宇;1994 级国际会计专业、GW4 校友,郑乐婷父亲:郑华兵;1992 级审计专业、会计学硕士校友,郑乐婷母亲:臧振霞。
2025年9月的天津,秋阳正好。长城IMBA(后文简称长城MBA班)2023级的郑乐婷( Shirley) 完成了在长城国际工商管理硕士(GW23)的两年学业,与父母在校园中共庆毕业。这是一个极具传承意义的时刻——她的父亲,正是长城MBA班GW4的校友。从GW4到GW23,两代人的“天财烙印”因同一个MBA项目而紧密相连,一段跨越三十年的“天财之缘”在此刻圆满接续。
在长城班的 “累并快乐” 中,解锁成长新维度。“这是我人生里很重要的时刻,一定要让爸妈来感受这份仪式感。” 在毕业之时,穿着浅灰色正装的 Shirley,眼里闪着光。谁能想到,如今这位从容自信的学生,两年前还在为 “补强专业知识” 寻找方向。2022 年从瑞士理诺士酒店管理学院本科毕业后,Shirley 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还缺一块 “职业进阶的拼图”,父亲的一句话点醒了她:“天财的长城MBA项目对英语要求高,你的底子不错,试试?”
带着这份建议,Shirley 备考、应试,最终走进长城MBA项目的课堂。而这两年的学习,远非 “轻松” 二字可以概括。“最挑战的是平衡工作和学习。”Shirley 如今在天津一家高技术企业做行政,日常事务繁杂,加班是常事,“我必须把碎片时间‘抠’出来——通勤时听课程录音,午休时查文献,晚上回家汇总小组资料,周末几乎全用来准备 PPT 汇报。”
团队协作的经历,更让她学会了 “耐心与沟通的艺术”。作为小组里负责资料收集和 PPT 统筹的人,Shirley 要协调不同性格的成员:有人效率高但粗心,需要反复核对细节;有人认真但拖沓,得提前一周催进度。“有一次为了赶一个案例分析,我们组熬了三个晚上,中间还因为思路分歧吵过架。但最后把零散的观点拼成完整汇报时,那种成就感特别足。” 她笑着说,“现在处理工作里的跨部门协作,我反而更从容了——知道‘欲速则不达’,也懂怎么倾听不同声音。”
母亲偶尔会心疼她的忙碌,劝她 “歇一天”,却总被 Shirley “怼” 回去:“妈,我是带着目标来的,可不能混日子!” 这份执着,也让她在毕业时收获满满——不仅补全了专业知识,更练就了 “时间管理” 和 “团队协调” 两把职场 “利器”。
父母辈:天财是青春起点,长城MBA是职业 “加油站”
一家三口的故事里,长城MBA项目始终是一条 “纽带”—— 它见证了父亲的职业转型,也陪伴了 Shirley 的成长。
早在上世纪90年代,Shirley的父母先后毕业于天津财经学院的审计专业和国际会计专业。14 年前,父亲正处于职业瓶颈期:从奇瑞国外大区财务总监岗位离开后,他加入一家丹麦合资企业任财务总监,却因 “不适应俄罗斯语言环境”“对国际经济规则认知不足” 感到挫败。“35 岁的我,特别需要一个平台补短板,长城MBA项目成了我的‘救命稻草’。”
他至今记得,长城班课堂上的 “多元碰撞” 有多精彩:班上有美国、印尼的国际学生,有行业精英,也有刚毕业的本科生,“大家背景不同,讨论案例时总能冒出新角度——比如分析国际财务风险,有人从法律角度说,有人从文化差异说,我才发现‘原来问题可以这么看’。”
那时候没有微信,大家靠 QQ 和 MSN 交流,却丝毫没影响学习热情:“我们会比谁的 PPT 内容更丰富,谁的案例分析更深入,晚上聊学习能聊到一、两点。” 这段经历,不仅帮他补上了 “国际视野” 的短板,更让他重新找回了职场激情:“跟年轻人一起学习,我好像又回到了大学时代,后来工作中遇到难题,不再钻牛角尖,而是会想‘如果是同学,他们会怎么解决’。当然一切工作都是建立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之上。”
“英语真的是‘敲门砖’。”Shirley 认真地说,她见过不少同学因为 “听力跟不上”“口语不敢说” 掉队,“学弟学妹一定要提前练英语,尤其是专业英语,不然上课会很吃力;更重要的是,要想清楚‘自己为什么来’——长城班的作业量很大,没有明确目标,很难坚持下来。
”
父亲更关注 “校友资源” 的挖掘:“长城班的学生是个‘宝藏库’,有各行各业的人,但现在大家毕业后联系越来越少,太可惜了。” 他建议项目多搞些横向联谊活动,“同学情是最纯粹的,要是能把这份资源盘活,不管对个人发展还是项目本身,都是好事。” 此外,他还注意到 Shirley 的课表里多了 “信息和知识管理系统”,“这很与时俱进!希望以后能加些更前沿的内容,比如 AI 怎么帮我们整理信息,反国际化浪潮下怎么搞国际贸易——这些都是现在职场需要的。”
“我们家的天财缘,得从孩子妈妈说起。” 父亲放下手中的水杯,目光里满是回忆。1992 年,母亲考入天津财经学院的审计专业,“那时候 CPA(注册会计师)制度刚建立,我记得她总抱着书跟同学讨论到深夜。” 而父亲是在 1994 年进入了全英文授课的国际会计专业,本科时期扎实的英语基础,为他后来走进长城MBA项目埋下伏笔。
而母亲的天财故事,还多了一段 “回炉再造” 的插曲。后来她任职的高职院校要升层次,她果断报考天津财大会计学硕士,“跟着年轻学生一起上课、写论文,感觉自己的专业知识又‘更新’了一遍。” 如今她带会计班的学生,还会把当年的学习经历分享给学生:“前不久带学生参加国赛,他们拿了好成绩,我比自己获奖还开心 —— 这就是天财‘传帮带’的劲儿啊。”
母亲笑着补充:“其实我们家现在还有‘财大后遗症’呢!商量家事时,她爸爸会下意识算‘投入产出比’,说‘得看看 IRR 能不能跑赢 CPI’;碰到税务改革,我就忍不住跟他们讲专业知识,只有 Shirley 总说‘太烧脑’,躲得远远的。” 这话让全屋都笑了起来——这份藏在日常里的 “专业默契”,正是天财给这个家庭最深的印记。
对这个家庭而言,从长城班的顺利毕业,不只是 Shirley 的 “毕业”,更是一家三口与天财的 “重逢”—— 从 1992 年母亲走进财大校园,到 1994 年父亲加入,再到2025年Shirley的MBA毕业,三十年时光里,天财见证了他们的青春、成长与蜕变,而长城MBA项目则像一座桥梁,连接起了两代人的职业理想。
“天财给了我们太多 —— 知识、朋友、成长的勇气。” 父亲说。而 Shirley 望着窗外的校园,轻声补充:“以后说不定我的孩子,也会来天财呢?”
这或许就是 “天财之缘” 的意义:它不只是一段校园时光,更是一份代代相传的成长力量,在时光里沉淀,在传承中闪光。
图2:2012年8月4日毕业典礼。左三为:1994 级国际会计专业、GW4 校友,郑乐婷父亲:郑华兵;其余均为GW4校友。